——李瑞亢印象再述
tdi、有机硅、金属硅、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甲醛、芳纶、碳纤维、感光化学品等等,这些曾与以清洗技术打天下的蓝星无缘的产品和项目,仅十几年时间就成为蓝星的核心优势和将蓝星推进国际知名化工企业行列的重要支撑,而中国化工集团成立以来在“老化工、新材料”战略定位指引下实现调结构上水平的一个个经典战役,也在蓝星这些或替代进口、或填补空白、或提升改性的“化工新材料”突进之战中收获战绩。至此,集团公司在向新目标“材料科学”的攀登中,有了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
在集团以及蓝星的“化工新材料”事业背后,有一个在技术层面的重要推手,那就是中国化工工程中心主任、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瑞亢。
调结构、转方式是今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具体到每一个经济组织,就意味着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要一步步落到实处。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技术进步是“调转”的驱动器。人的因素在其中至为关键。在集团公司大力推进技术进步调结构上水平、集团公司党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把目光投向像李瑞亢这样为中国化工的技术进步无私无畏、不惧挑战、心无旁骛、吃苦耐劳奉献全部智慧和心血的科技工作者,投向像李瑞亢这样一心为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秀共产党员。五年前,《信息早报》曾发表过《李瑞亢印象》一文,今天以再述形式再次介绍这位勇攀化工科技高峰的科研尖兵。
把装置“搞活”的人
进入蓝星工作伊始,李瑞亢就是感光化学品cd-3产业化的技术攻关主将。产业化的主战场在南通合成材料厂。从此,李瑞亢围绕蓝星的几个主要装置和项目开启了历时13年的技术攻关。1997年在南通厂,李瑞亢领导组织项目组完成了国产显影剂cd-3的小试、中试乃至后来建成100吨、800吨规模的生产装置,先后攻克了十几个技术难关,完成了6个中间体和最终产品的合成,成功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显影剂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彩色显影剂空白,价廉物美的产品生生地将外国老牌霸主挤出中国市场,并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与世界巨头平分全球市场,每年为国家创(节)汇约800万美元。
2003年到2005年,李瑞亢开始带领团队攻关聚苯醚,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项目,实验开发在北京展开。ppe的系列研发为蓝星日后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ppe的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归入蓝星旗下的太原化工tdi,其历经“3年建设、3年试车、5年休克”磨难的生产装置解困迫在眉睫。2005年9月,李瑞亢征战太原,带领技术人员共查处问题100多项并逐一攻关整改。该装置于2006年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负荷逐步提高,终至实现100%满负荷生产,产量从原来的2万吨/年扩产到3万吨/年,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优质水平,实现了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转。市场上的蓝星tdi一度奇货可居,2007年就实现利润1.8亿元,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10亿元国有资产得到盘活,职工得到实惠。tdi解困,成了蓝星兼并后又一起死回生的传奇,创立了对大型复杂化工装置进行系统技术改造的范例。
太原的征尘未洗,李瑞亢转战兰州工业硅。地处甘肃永登的蓝星的工业硅装置是对原甘肃电石厂的电石炉进行设备和技术改造形成的,其中2.5万kva的1号炉一直存在生产不稳定、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集团领导发出攻坚军令状和紧迫的攻坚时间表。这个难题可不是一般的难题:从化工到冶炼的专业跨度,短时间内攻克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问题,李瑞亢自己不觉得,别人可对他能否完成任务不报信心。7个月后,完成了几个重要的技术改进措施后,经试车,生产的产品质量完全可以达到国外有机硅生产所要求的质量标准,日产量最高达到过39.22吨,大大优于设计指标,还实现了电耗物耗双降。兰州硅材的产能迅速升至国内第一位,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改善,我国工业硅冶炼生产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未及细数兰州工业硅的战绩,李瑞亢携技术团队开始了聚苯醚的攻坚战。2006年是蓝星的ppe项目建设关键的一年,李瑞亢负责ppe项目的技术工作。ppe是国内第一套工业化装置。原化工部曾安排国内科研机构进行过ppe工艺技术试验和攻关,但因技术不过关而被迫终止。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对市场的垄断。李瑞亢和技术团队解决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2007年项目建成投产。
为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ppe成套技术,李瑞亢提出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ppe成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并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发创新技术,在大量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中试线,开展催化剂体系、关健设备等实验研究。中试已取得成功,产品各项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国外公司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成本比原技术大幅降低。目前已经形成十几项技术专利。该自主开发的技术即将用于工业化装置。
碳纤维,听起来簇新的词代表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新高。作为蓝星碳纤维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李瑞亢从2007年被派到英国负责蓝星英国纤维公司的技术转化工作。在国外工作期间,他结合实际提出了工艺技术改进思路,经实验研究,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成功用于工业生产装置,有效地改善了碳纤维原丝的生产工艺,受到了英国专家的高度赞扬。2009年,李瑞亢开始参加兰州的碳纤维项目建设。
产品研发、产业化、技术改造,李瑞亢在蓝星十几年的技术实践成绩有目共睹,他也因此成为系统内公认的化工专家和带领骁勇善战的技术团队屡屡攻坚破难的人。
破难高手遇新难题
再见到李瑞亢是今年11月2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新城镇,在这个距离主城区近百公里的山村一隅,蓝星的一个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1318项目建成在即。走进李瑞亢在蓝星兰州纤维公司的办公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放置在办公桌边桌上那顶红色的安全帽和叠放非常平整的黄色军棉大衣。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一如主人简朴至极的形象。
正患感冒的李瑞亢脸色略显疲惫。
“这是我遇到过的最难的一个项目”。李瑞亢破天荒第一次开口说难,这让人颇感意外。要知道,这个曾经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东征西讨的化工能人可是一个从来没被困难吓倒过的人。
碳纤维项目难在哪里?国内没有成功工业化的先例,国外也仅有极少数国家掌握高品级产品生产技术,产品生产要求高度洁净使得化工装置的特殊建设方式在国内史无前例……但,诸多难题和技术高度并没有挡住蓝星踌躇满志征服高点的意志。
李瑞亢喊难和别人喊还有点不一样。身为项目建设技术负责人和集团公司碳纤维研究机构负责人的李瑞亢喊难是因为他精准地定位了该项目在国内建设的高度和难度以及行将要面临的不计其数的难关。喊难不是回避困难,他曾说“搞技术的永远要面对困难”。这个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挑战反而兴奋的人,曾向集团领导表态:“我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
“集团和蓝星,碳纤维研发中心,还有兰州项目建设团队,每一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尽快把项目建设好,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而且项目建设也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对于未来,我有信心。”李瑞亢如是说。
一根细丝都不放过
能誓言胜利的人,定有充分的自信。李瑞亢说:“中国化工进入碳纤维仅有4年时间,而国外公司用了40年。”他的话多少体现了他对蓝星和中国化工攻克碳纤维之旅并战之能胜的信心。他说,信心来自“中国化工和蓝星坚定不移推动技术进步和向化工新材料高峰挑战的决心。”
碳纤维项目建设的难度更多地在于后期产品生产过程对洁净度严苛的要求,以至于土建施工的前端就是一个充满特殊处理环节的过程,一些关键点的处理需要打破常规建设手段。
兰州纤维副总经理李兆业说:20多个关键步骤都能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要害,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李瑞亢说:系统中的一粒微尘就可以将产品质量打到零。每个环节的考虑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在兰州纤维,项目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着。每一种材质要做防腐蚀检测、成千上万个焊点焊缝需严格用仪器检测、易燃易爆设备更须有严格的安全措施、蒸汽水电也不是通了就完事……每天下班后的工程碰头会常常开到深夜,严防死守工程建设质量、快马加鞭推进进度的兰州纤维班子成员们以及项目建设者牺牲了几乎全部休息时间,熬红了眼。
曾在兰州硅材指导技术改造工作的李瑞亢经常组织大家从技术上系统讨论研究开车难的症结。这个出了名的严谨的人当年曾为了确定原料硅石的品质和供货保障,在隆冬季节数度深入内蒙和青海实地考察,足迹曾远涉内蒙古少人居住的额济纳旗。有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李瑞亢如今面对一个更为复杂、更为高端、更有技术难度的项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有员工回忆,李瑞亢天天到现场巡查,对关键环节总是亲自盯、亲自看。啥东西都想得特别细,有时还耐心地和不合规操作的施工方沟通、解释。
李瑞亢到现场关心的细节可以细到诸如焊接方式对不对,材质对不对,等等问题。外管廊做好的保温层的岩棉在阳光下浮立的一簇簇微小细丝被心细如针的李瑞亢发现,于是,在他的主导下,调整了施工方案,这些可能会成为隐患的岩棉细丝被“封锁”。而同事们说,发生在李总身上诸如这类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的事情不少。
该公司工程部员工张恒录说:“李瑞亢非常严谨细致,原则问题毫不让步。从宏观到微观,大到流程系统、小到化学品分子式,他都有所考虑。主流程上的动力泵日后机油的使用会否影响工艺要求,他会从头至尾将因素查到根上,甚至不怕麻烦多次亲自用实验验证。”
做为技术总监的李瑞亢更像个施工总监。但,这个特殊的施工监理有着通盘的技术考虑。这个连一根细丝都不放过,喜欢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数据说话,在外人眼里有点较真的项目技术主管常常告诫技术组的年轻人:“你们都把‘大概’、‘差不多’、‘也许’这样的词汇从自己的词典里删去。”
要求自己做事“必须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技术总负责人为蓝星守护重大项目建设,应该是幸事。
凭什么就成了“化工通”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染料及中间体专业的李瑞亢似乎不具备成为化工工程专家的必要条件。但是他的的确确被同事、同行称为“非常出色的化工专家”甚至是“化工通”。蓝星系统很多和李瑞亢合作进行技改的“一把手”都颔首称赞李瑞亢的技术水平,说他能“举一反三思考,发现技术问题,提出尊龙凯时网址的解决方案”。跟随李瑞亢工作多年,曾担任连海院副院长的胡衍平说:“他是典型的化工专家,国内少见,化工里面的东西无所不知,并且善于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融会贯通”。
实验成为李瑞亢全面掌握化工基本原理的手段。《李瑞亢印象》首篇中有过描述:“李瑞亢热爱实验室工作,他会为验证想法反复做实验,找答案,实验研究领域专与泛,广与深的结合,留给李瑞亢的是弥足珍贵的智慧和经验”。李瑞亢不轻易在技术上下结论,对有待确立的问题总是回头从实验环节找依据。有同事曾评价:“李瑞亢设计实验的能力很强,能快速找到针对性强的、属于关键路径的方式。”李瑞亢一定在实验中找到很多乐趣和形成了某种化工原理规律性的东西。这个遇到挑战就兴奋,对拿下一个个技术难关特有成就感的人,一定是在外人看似寂寞枯燥的实验工作中找到一些密钥和相通的技术道理。蓝星的年轻博士王斐说,“李总在解决技术问题上总能抓住‘反应’这个关键举一反三,提纲挈领、推而广之。”
成为“化工通”还在于李瑞亢有辛勤不辍的查阅专利和技术资料的好习惯。李瑞亢说:形成专利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大学刚毕业进入研究机构的李瑞亢,个人没钱购买专利资料,单位也不能实现便利的查新,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拿个本子到相关部门查阅,手抄资料,往往一呆就是一整天。成为蓝星总工程师后,这个好习惯根本没有丢失,还更加坚执。他把绝大部分休息时间用在查阅专利和相关技术资料上。为了金属硅这样更多属于冶炼行业的项目,他不厌其烦从零起步恶补冶炼专业知识,遍查资料,成功完成兰州硅材跨行业技术攻关。
碳纤维项目同样如此。曾陪他在英国一起工作的年轻助手王斐说:“在英国,李总工作一天回到驻地,绝大部分时间就是静坐在那里研究各种技术资料。项目上所有直接和关联专利,他都查阅过。查专利就像他的业余爱好。”
去英国前,李瑞亢查阅研究过所有关于碳纤维技术的外文专利和资料。带着两名助手进入蓝星英国纤维公司工作,虽然一再声称“自己是个学生,是来英国学习的”,但助手们心里清楚,此时的李总在技术上心里有底。果不其然,一个声称碳纤维“门外汉”的人居然领着助手,在英国公司和那里的工程师一起为当地的设备完成了一些技改。李瑞亢说,“在技术上,人家外国专家肯定是老师。但你要永远是学生人家怎么和你技术交流。要换取对等的技术交流,你必须站在和他一样的高度,甚至超过他。”
在外国专家眼中,李瑞亢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知识面很广,善于思考,是工程化专家和实验室专家。外国专家竖着大拇指称他是“爱因斯坦”。蓝星英国公司技术经理斯蒂夫现在只要一来到中国,就要约见李瑞亢和他探讨技术问题,因为蓝星英国公司正在进行一些技改。英国的技术经理说:“李瑞亢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一些问题。”
全面透彻的实验室研究把化学原理搞通吃透;不厌其烦,孜孜以求查阅专利全面掌握技术信息,这是李瑞亢成为“化工通”的坚实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李瑞亢绝不是简单的两两相加就成了“化工通”。心无旁骛专注于技术是李瑞亢的特质。被同事称为“技术迷”的李瑞亢琢磨技术问题几近于痴迷,总是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和他聊天,说十句话,有八句都跟碳纤维有关。”这是助手们的感觉。
同事们反映,李瑞亢是一个很负责的技术加行政管理者,但是他对“权力”几乎没感觉,似乎也没有什么追求。李瑞亢自己说:“技术占据了我的全部心智,我没有时间考虑其他名利上的事情。”
尽管同事们对李瑞亢“凭什么会成为化工通”分析得很充分,但是并没有得到李瑞亢的认同。他说:“没有蓝星十几年的大发展,没有蓝星不断进行技术进步的实践,就没有今天的李瑞亢。”
不怕年轻人超越自己
中国化工工程中心副主任胡衍平说:“李总在技术上很民主,对年轻人很提携。”王斐说:“李总技术上从来不藏私,他总是很直接和我们交流,并把全部东西告诉我们。我感觉李总不是怕教给我们东西,他最恨的是交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没有很快地学到。这是李总自信的地方。像他这样善于学习,快速跟进技术发展,一通百通的技术专家,根本不怕年轻人超越自己。"
李瑞亢对年轻的人态度是:要让每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利用好大家的智慧;放手工作,让每个年轻人找到成就感。
年轻人喜欢和李瑞亢相处。对这样一个平易近人、技术上非凡、像君子一样的人崇拜有加。助手们都得到过李瑞亢来自技术,还有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悉心教诲。李瑞亢少说多干、默默奉献的实干家风范、专注于技术和专业的学者气质都成为年轻人的楷模。但凡能被记者接触到的年轻人都表示:能在工作中遇到像李总这样专业知识丰富、踏实敬业,执著勤奋的人真是幸运。
蓝星的博士生潘洋跟随李瑞亢到英国工作,他对李总军事化的管理和每日必报工作内容、学习内容深有体会。他说,跟着很学术、很严谨的李总学到很多东西。
跟着李瑞亢从事聚苯醚研究的博士生刘宇辉如今已经是芮城聚苯醚工艺研究室的副主任。曾长期坚持在芮城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小刘提起李瑞亢时不无感慨:李总知识太渊博。我们既怕他,又崇敬他。怕是因为出了错让他失望。但是,一旦我们取得一点小成绩,总要第一个告诉他与他分享。
李瑞亢领导下的工程中心学术气氛浓厚,凝聚力很强。这里的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强将手下无弱兵,博士生王斐、潘洋踏踏实实研究技术,快速成长为在企业关键岗位发挥作用的人,他们俩一个在兰州纤维研发部门工作、一个在原丝车间担任专项负责人。李瑞亢说,很多工作交给他们很放心。
蓝星上报国资委创先争优典型材料中说:李瑞亢十分重视技术研发团队建设,通过言传身教、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培训、在实践中提高。他对员工要求极为严格,工作上给年轻人压担子,在团队建设和稳定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和核心技术的持续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活至简以事业为乐
通过了解李瑞亢进入蓝星工作的履历,记者发现李瑞亢在蓝星13年,其中有9年在京外工作,而且都是生活工作在条件相对艰苦的项目现场,能在北京呆的时间合计起来不足3年。2007年开始在英国工作生活的时候,李瑞亢的儿子正在读高中准备高考。高考是中国家庭天大的事情,可这个“技术能人”远在万里之外,根本没有机会关注孩子高考的事情,更莫说帮儿子辅导功课。9年离家工作,李瑞亢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工作以外的要求。
来到兰州纤维,李瑞亢拒绝公司为他安排住在条件好一些的地方,而是选择在厂区附近的简陋招待所里住。这一住就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一年多时间。
每天,他步行20分钟到厂里上班,坚决不配车。他说:这20分钟是他锻炼和思考最好的时间。他在兰州从早到晚工作要在15小时以上,工程建设碰头会从不缺席。在这里,李瑞亢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看不出界限。期间,已经承担相当繁重工作的李瑞亢又分身去四川成都与那里的技术人员讨论研究芳纶技术问题。
地处永登的兰州硅材的同事回忆说,李总在兰州硅材,同样拒绝“到好一点的地方”居住的安排,就住在厂里。前后在永登待了半年多。永登海拔高,风沙大,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可是李瑞亢从未叫过一声苦。
潘洋回忆,李瑞亢在英国工作生活近两年,天天往返于工厂和驻地之间,没有时间外出观光。每天出入格林斯比小镇,可去镇中心就两次,一次是去银行开户、一次是去银行销户。而这都是非他本人去不可的。去林肯郡也只有一次,那是去取驾照。
这几年,因为工作需要,李瑞亢去过很多国家,但是,对旅游景点,他几乎没有常识。
跟他一起住的年轻人说:李总真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人。看不出李总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除了吃饭有点开销,基本没有生活支出。把查阅专利当爱好。平时爱好下围棋,但是现在也没有时间。跟年轻单身们住在招待所,不出去玩、不往来应酬。中午吃职工食堂,晚上回到驻地有时就熬点粥充当晚饭。
这个异常专注的人根本不觉以独处思考问题、查资料、做实验为生活全部内容的清苦,他笑说:“我一个人住在厂里,年轻人以为很孤单寂寞,其实我的脑子并不闲着。当年在南通时住在厂里,条件比现在差多啦,当时睡觉就有一张单人的木板床,现在还有一个双人床,宽敞舒服多了。”
李瑞亢至简的生活和在生活上不计较得失,几乎没有追求的态度令人惊叹、令人钦佩,也更激发年轻人对他的崇敬。在他的身上有着一切以事业为重、淡泊名利、执着坚韧的知识分子的全部美德。
有着15年党龄的李瑞亢无怨无悔把自己交给蓝星和中国化工的事业,背后还有更为深厚的情怀。在他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那是他刚进入山西太原组织技术攻关时拍的。当时,初到太原时有员工在工厂墙上写下的一段话引起他的注意:“人生无希望,只盼有心人”,他用手机拍下来,并将其作为一段警示。“这段话在不断提醒我我身上的责任。把半死不活的装置开起来,让它稳定运行,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能让职工买上房、买上汽车,这就是我的成就感。这就是我的平台”这些是支撑李瑞亢以事业为重,无私无畏攀高峰的巨大精神动力。
李瑞亢凭着个人技术肯定能成为身价不菲的富翁,他也多次回绝过国内民营企业高薪挖他的邀请。李瑞亢的追求就是那么纯粹和执着:无私无畏攀登化工科技高峰,兢兢业业为他人创造幸福,这样的人生很充实、很有意义。